TOP
關閉

臺南奇人帶路──手工棉被職人蔡順龍 用一針一線縫出臺南的溫度

2025-10-17

記者 蘇璇/報導

堅持傳承手工製被職人精神與技藝的蔡順龍(左)、蔡雯雅(右)父女。(南市府觀旅局提供)

臺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邀請作家張耘書與鄭佩雯,深入各地採集職人故事,推出「臺南奇人帶路」系列報導,呈現臺南人的生活精神與態度。其中一位代表人物──將軍區手工棉被師傅蔡順龍,以超過50年的手藝,延續苓仔寮「拍棉被(phah-mî-phuē)」的在地傳統,成為臺灣手工棉被產業的重要傳承者。

成團的棉花放進梳棉機會被梳理成一捲棉片,捆在竹竿上就像是巨大棉花糖。(南市府觀旅局提供)

市長黃偉哲表示,苓仔寮自清領時期即因植棉與手工彈被技術聞名,逐漸形成特色產業聚落。由於製被業忌火,當地保濟宮每逢冬至仍保有「送火王」習俗,成為地方文化一大亮點。蔡順龍老師傅長年堅持傳統工序,展現深厚職人精神,觀旅局曾於2023年與他合作推出「手工棉被體驗巴士」,吸引遊客熱烈迴響。

蔡順龍說手工被要縱橫交錯、中間厚四邊薄,才能貼合人體,達到保暖效果。(南市府觀旅局提供)

觀旅局長林國華指出,1950年代的苓仔寮曾有「棉被巢」之稱,家家戶戶晝夜趕工生產,手工棉被行銷全臺。雖然1990年代後因機械化與人造纖維競爭導致市場萎縮,但在市府輔導下,蔡順龍與女兒蔡雯雅於2014年推出「小寶被體驗活動」,成功吸引親子族群參與,讓更多人重新認識傳統產業的溫度。

現年68歲的蔡順龍,從13歲起拜師學藝,堅持手工鋪棉、拍打、縫製的繁複工序。他強調:「棉被中厚邊薄、縱橫交錯,才能貼身保暖。」即使炎夏室溫高達38度、棉絮飛揚,他仍每日親手完成作品。蔡師傅並積極教導北門高中學生,希望技藝能薪火相傳。

老師傅揮汗工作,將內胎被套與棉花縫合固定,全憑經驗,無需丈量。(南市府觀旅局提供)

其女兒蔡雯雅亦運用網路拓展市場,曾接獲來自馬來西亞的客製訂單,讓臺南手工棉被飄洋過海。蔡順龍表示,手工被以天然棉花製成,吸濕透氣又耐用,只要定期曝曬,一件可使用數十年。他更樂於為顧客翻新舊被,體現對回憶與情感的珍惜。

「臺南奇人帶路」系列自3月起陸續推出,展現臺南職人堅持與溫情的故事。10月18、19及25、26日將於葫蘆埤自然公園舉辦「葫蘆埤玩埤一夏」活動,現場有水上鋼鐵人雙人飛行秀及多項體驗活動,邀請民眾前來感受臺南的秋季魅力。

更多觀光活動與最新消息,請關注「台南旅遊網」及「台南旅遊粉絲專頁」。

您有可能有興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