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
關閉

檳榔危害勿輕忽~拒絕檳榔 遠離口腔癌

2025-08-25

彪網媒/台南 新聞中心

在台灣,口腔癌已躍升為青壯年男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。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11年癌症登記報告,男性口腔癌(含口咽、下咽)及食道癌的標準化發生率分別為女性的12.5倍與9.9倍,且口腔癌與檳榔嚼食習慣密切相關,值得注意的是,即使不加紅灰或其他添加物,單純的檳榔子本身就具有致癌性。為降低罹癌風險,政府已提供免費口腔黏膜檢查服務,對象包括30歲以上有嚼檳榔(含已戒)或吸菸習慣者,以及18歲以上有嚼檳榔(含已戒)的原住民,每2年可篩檢一次,建議符合資格者定期參與檢查。

柳營奇美醫院牙醫部口腔顎面外科李偉廷醫師表示,檳榔的致癌過程可以從「物理性傷害」與「化學性致癌物質」兩個層面來說明,這兩者交互作用,長期下來會導致細胞癌化。在物理性機轉方面,檳榔纖維粗硬,咀嚼時會反覆摩擦口腔黏膜,造成慢性傷口與發炎。這些傷口需要不斷修復,導致細胞異常增生,而這種高頻率的細胞分裂會增加基因突變的機率,進而可能形成惡性腫瘤。化學性機轉為檳榔子含有的檳榔鹼與其他成分,會在口腔中經由硝化作用產生亞硝胺類致癌物。此外,檳榔中的多酚類化合物在鹼性環境下會氧化,釋放自由基,這些自由基會攻擊DNA,造成基因突變。

檳榔中的致癌化學物質主要包括以下幾類,這些成分在咀嚼過程中會與口腔環境互動,產生強烈的致癌效應:首先是檳榔鹼(Arecoline),這是檳榔中最主要的生物鹼,具有神經刺激作用。它在體內會經過硝化反應,轉化為亞硝胺類化合物,這類物質已被證實具有強烈的致癌性。第二種是亞硝胺類(Nitrosamines),當檳榔鹼與口腔中的硝酸鹽反應時,會產生多種亞硝胺,這些都是已知的致癌物,會攻擊DNA並引發基因突變。第三種是多酚類化合物(Polyphenols),在鹼性環境(如加入石灰後),這些化合物會氧化產生自由基,進一步損傷DNA,促進癌變發生。最後是黃樟素(Safrole),荖花中含有黃樟素,同樣也是一種已知的致癌物。上述這些化學物質不僅會導致口腔癌,也與食道癌、肝癌、甚至心血管疾病有關聯。

李偉廷醫師建議,民眾若要戒除檳榔,可參考適合個人使用的「戒檳行動計畫表」,此表強調階段性目標、實際行動與心理支持,讓整個過程可視化並具備持續追蹤性。每日在追蹤表格中打勾,記錄是否達成目標;同時撰寫戒檳日記,詳實記錄每一次慾望出現的情境與對策,提升自我覺察。此外,亦可邀請一位信任的親友擔任「戒檳陪伴員」,每週進行一次交流與關心,提供情感支持與鼓勵,持續四周後相信就可順利地戒除檳榔。

您有可能有興趣